奧迪的電動化轉型,雖遲但到,第一款PPE平臺的車,奧迪Q6 e-tron終于來了
可以說,PPE平臺的奧迪純電車,讓我們等了差不多有五年左右,而在這五年時間里同為豪華品牌的奔馳、寶馬,都相繼推出了不少純電車型來投放到市場中。而到了2027年,奧迪會在所有的細分市場中都有純電車型。
PPE平臺對于奧迪來說非常重要,而這個平臺最看重的兩個點,是續航和充電能力,也是消費者最為焦慮的部分。雖然說新能源不是奧迪所擅長的領域,但這次的PPE平臺新車,直接拿出來800V高壓系統以及3C級的充電功能。
那么,這樣一臺車在三電技術層面,能不能進第一梯隊?
三電設計上,奧迪還是保守了?

直接聊續航和充電這兩個關鍵電,奧迪拿出的方案還不錯。前期只提供100kWh電池包,續航水平625km;充電時間10分鐘補能255km,從10%-80%充電,需要21分鐘左右,符合3C級別的充電能力。
奧迪Q6 e-tron整個高壓系統都是真800V,整個架構都是800V設計,包括電驅、電控以及電池;當然,也用上了SiC碳化硅組件。不過,這套800V系統,在電池的充電層面做的還是有些保守了。
100kWh的電池包,一共用了12個電池模組來組成,每個模組里面包含了15顆電芯做串聯。而其實PPE平臺,包括奧迪Q6 e-tron這種SUV車型,更適合做類似CTC的電池一體化設計的,無論從空間提升還是功率密度的提升來說,都是正向的。但,最終沒有(這其實也是保守的一個設計)。

而沒有考慮CTC這種設計的原因,是為了更好的維修和保養。從電池倉的設計之初,考慮的是電動車使用8年、10年之后,電池或多或少需要更換或者維護的這種情況。而奧迪Q6 e-tron使用的是NCM811高能量的電芯,供應商包含寧德時代(應該是國內投產車型使用)。而我們需要明白另一層因素,是做了CTC之后對于電池艙內的保護結構、散熱能量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PPE平臺對于電池艙的防護,包括了上方加入防止電池熱失控的甲板;下放也加入了類似的甲板,防止日常行駛過程中的托底等情況。這對于CTC來說,是不太可能達成的防護效果。
充電能力只做到3C級別,到底在怕什么?

按理說800V高壓系統,100kWh電池包,給個4C級別的充電能力并不過分,國內新能源車高端一些的產品用5C的都有。但奧迪Q6 e-tron只給做到3C。它擔心的應該是電池散熱能力不夠,導致熱失控。
先說前者,PPE平臺的電池艙,是把冷卻板直接集成在底板里面,所以在兩個對置的窄邊上側壁伸出冷卻劑,這是考慮結構的簡潔性為前提,再把電池的冷卻板集成在底板上來達到散熱效果。這也可能是因為使用NCM811電池的原因,鎳含量更高,往往代表著熱穩定性越差,所以能做到3C級別的充電,也能理解。

對應的,奧迪的超級快充800V輸入的時候,動力電池最大270kW充電功率,理論上10分鐘充電255公里,從 10%-80% 充電需要21分鐘左右。
雙電機,怎么降低能耗?

奧迪Q6 e-tron可能前期只會推出兩個版本,一個是普通車型,另一個是SQ6版本,后者的最大功率達到360kW、前者最大功率285kW。應該不會有單電機版本,而是采用前感應電機、后永磁同步電機的配置。雙電機組合,配合100kWh電池包,達到625km的續航水平,電耗的優化上應該也會做出一定的優化。
在PPE平臺上,會根據不同車型提供三種型號的前電機,以及兩種型號的后電機。應該會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的前電機組,給大眾、奧迪以及保時捷品牌的產品來使用。而在奧迪Q6 e-tron上,前電機更多的是作為附加功率來使用的。

也就是說,奧迪Q6 e-tron的前電機只在加速、多地形模式以及運動模式中,才會起到動力輸出的作用來提供更多的動力。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像是一臺后驅車,也就是由后電機來完成整臺車的驅動工作;而永磁同步電機的優勢,是恒定的輸出效率更高,更節省能耗,而且峰值扭矩高、持續性好。
為了盡可能降低能耗,前電機可以“徹底”休眠?
奧迪Q6 e-tron上,不僅有 220kW 的高動能回收功率,還能支持前、后軸分別進行動能回收。加上上面提到的,前電機一般情況下不做工,就可以很少的介入驅動從而降低能耗。但如果,像在勻速60km/h行駛的時候,前電機可以一直不啟動,但遇到動能回收的話可能會觸發啟動前電機進行動能回收,這也會產生一定的能耗。

索性,動能回收的活兒一般情況下只交給后橋電機來干,但只能少量的回收(應該能滿足絕大多數工況)。當需要更多的動能回收時候,前橋、后橋的電機才都會進入自適應的動能回收,最大回收功率220kW。
這個回收功率,大概是什么概念,可以理解為差不多是一臺360馬力的發動機(增程器也行)來給電池進行反向充電;而特斯拉的最大回收功率,只有70kW左右。而這也應該算是間接降低能耗的一個手段。
動能回收,不會影響駕駛體驗么?
強動能回收,勢必是會影響整個車輛的駕駛體驗,但奧迪Q6 e-tron分了多個擋位,前幾個單位幾乎察覺不到動能回收模式之間的區別,基本做到無感;只有單踏板以及最強動能回收,才會同時開始前后橋兩個電機的動能回收。

然后,動能回收還可以結合輔助駕駛,實現對信號燈變化來自動調節動能回收的強度。這一點想要匹配好的話,其實還挺難的,要根據車輛距離路口的距離、當時的速度等多方面的信息,給出合理的回收強度,能不能做到絲滑質感,還需要實車體驗。
最后
關于奧迪使用PPE平臺打造的第一臺車,在三電系統上,除了電機之外,和保時捷Macan的三電系統差不多有著相似的地方,包括800V系統以及電池包的堆疊、防護方案上,都很像。
之后,我們在這次的亮相中,沒能發覺太多關于智能化層面的信息,包括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的。但,它的E3 1.2電氣架構下把座艙域、智能駕駛域單獨都拎出來了,興許會隨著國產化版本的推出,我們會看到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兩方面的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