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光陰流轉,三尺講臺見證無數晨昏。呼市玉泉區石東路小學四年級一班的班主任毛阿梅,將 “為人父母心” 鐫刻進教育生涯。她既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又在家庭與事業的天平兩端默默權衡;用尊重個性的育人智慧點亮無數夢想,在忙碌中藏起對家人的虧欠;以筆墨間的熱愛沉淀教育的溫度,于平凡的教學生涯中書寫著不平凡的師者人生。
▲圖為毛阿梅在給學生上課。
以父母心育桃李,用慈愛意潤芳華
毛阿梅始終堅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滋養。“把學生當作自己孩子,這就是我的育人理念。在我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有的是花的種子,有的是樹的種子,教育的真諦在于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這種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理念,貫穿于她的教學日常。
面對學生,她既有嚴厲的一面,也有溫柔的關懷。“記得那是我帶的第一屆學生,他是我的語文課代表。當初因為學習問題,我多次批評過他。沒想到畢業后多年,他仍堅持每逢佳節給我發送祝福短信。” 這份跨越時光的感恩,正是毛老師教育方式的最好見證。她深知,一時的批評或許會讓學生不理解,但從長遠來看,這會成為學生成長路上寶貴的經驗。她用行動詮釋著 “為人父母心” 的教育情懷 —— 在課堂上,她會為學生成績不理想而落淚;學生們也能感同身受,以努力與承諾回應她的期待。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構成了教育最動人的畫面。
雙份溫柔,在粉筆灰與搖籃曲間翩躚
在教育事業上傾盡全力的毛阿梅,在家庭中卻難免留下遺憾。“她把全部的愛和耐心都給了班里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反而少了許多陪伴。” 毛阿梅的家人常這樣說。毛阿梅有些遺憾地告訴記者,每當回到家中,她總是忙于批閱卷子,當孩子滿心期待地想與她玩耍時,得到的卻總是 “稍等等” 的回應。孩子失望離開的背影,成了她心中隱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