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方式愈發多樣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1~9月,汽車零部件類產品出口金額累計達到782億美元,同比增長4.6%。據廈門海關統計,今年1~10月,僅福建省出口汽車零部件金額便已達161.6億元,同比增長11.8%,熱銷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逐步達成‘不出海,就出局’的共識,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出口速度明顯加快,對于海外市場布局勢在必行。”上海市交通電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投融資專委會執行主任呂楠說道。
呂楠告訴記者,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形式正日趨多樣化,除卻單純的產品貿易“出海”,海外建廠、海外投融資并購等形式正不斷增加。根據東吳證券研報,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海外投融資并購歷程開始于2005年左右。2005~2008年,隨著國內汽車市場需求的日益旺盛,汽車零部件企業迅速成長,部分企業開始通過海外并購走向國際市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部分海外零部件企業急需資金擺脫困境,為國內企業實現海外并購提供機遇。以均勝電子為例,在2012~2018年間,均勝電子接連完成對德國普瑞、德國Quin、美國KSS、TS道恩等多家海外零部件企業的并購,實現了業務從汽車內外飾件和功能性注塑零部件向汽車安全系統、汽車電子系統和智能車聯系統等業務的延伸。
除海外并購外,近年來,不少零部件企業開始直接在海外市場投資建設工廠,深入當地市場,了解當地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以汽車電子部件企業德賽西威為例,2022年,德賽西威歐洲第二工廠正式投產,目前其德國子公司已完成擴建并投產,其位于德國魏瑪的歐洲新科技園區和西班牙智能工廠也開始建設。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境外銷售額同比增長12.27%,產品毛利率為20.3%,高于國內市場。銀輪股份也在北美、波蘭等海外市場相繼設置生產基地。日前,為拓展東盟市場,銀輪股份向上海銀輪增資1.2億元,主要用于擬在馬來西亞設立的全資子公司Mewah Thermatek (M) Sdn. Bhd的生產基地建設。今年前三季度,銀輪股份實現外銷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27.81%。
電動、智能成關鍵詞

海外出口形式多樣化的同時,零部件企業“出海”的方向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伴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逐漸成為“出海”排頭兵,極大凸顯了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優勢。
在電動化方面,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今年1~10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出口量達103.3GWh,同比增長2.7%。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中國電池企業早在2018年前后便已開始在歐洲等海外市場規劃產能布局,如今海外業務已然成為不少動力電池企業的關鍵營收增長點。今年9月,寧德時代方面透露,其德國工廠產能正在爬坡,目標在今年年內實現盈虧平衡;其匈牙利工廠一期正在穩步推進建設之中,預計2025年投產。10月,寧德時代子公司與印尼國有電池公司IBC攜手,雙方宣布將在印尼投資12億美元共建一家電芯制造工廠。
去年6月,億緯鋰能與匈牙利Debrecen政府簽訂購地協議,計劃在德布勒森建設乘用車大圓柱鋰離子電池基地,以便給歐洲車企配套,預計2026年投產。隨后,億緯鋰能公告稱全資孫公司億緯美國與戴姆勒卡車、PACCAR以及康明斯合資建設21GWh鋰電池工廠,初期預計主要集中于磷酸鐵鋰電池路線,主要面向美國商用車市場。此外,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瑞浦蘭鈞、欣旺達、蜂巢能源等國內電池企業也在加速海外建廠速度,在摩洛哥、葡萄牙、印度尼西亞、匈牙利、泰國等多個國家規劃投資建廠。
在智能化方面,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兩大領域,不少國內零部件企業揚帆起航。如均勝電子,在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等多國設置智能工廠,滿足全球車企在歐洲地區的汽車智能化、新能源化升級需求。航盛電子則采用“前期代理、中期直供、后期本地化生產”的“三步走”策略,目前已布局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印度、埃及、土耳其、巴西、中東等市場。
此外,中國無人駕駛汽車正在海外市場多點開花。文遠知行作為全球惟一同時擁有中國、阿聯酋、新加坡、美國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自動駕駛企業,已在全球7個國家30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及運營服務。文遠知行在阿布扎比亞斯島和薩迪亞特島推出的Robotaxi服務已安全運營約3年。不久前,文遠知行還與優步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此次合作將首先在阿聯酋展開,計劃于2024年底在阿布扎比啟動,為當地居民提供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整零抱團融入海外市場
伴隨整車企業拓展全球化版圖,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也展現出地域多元化的態勢。據呂楠介紹,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目的地國家已延伸到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大陸板塊,其中投資建廠項目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匈牙利。
值得一提的是,東盟正成為中國整車、零部件企業出口的新機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指出,東盟汽車市場空間廣闊,電動化政策方向明晰。東盟人口規模全球第三,但千人汽車保有量相對較低,目前平均不到150輛(不包括文萊),預示著廣闊的增長空間。目前,中國汽車產業正在東盟落實“新出海”模式,本地化建廠、依靠本地團隊運營的合作模式已基本成型。在泰國市場,蜂巢能源、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企業均通過當地建廠、與當地企業合資等形式進入泰國市場;在印度尼西亞,中國企業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到整車的全鏈條布局。
墨西哥市場也備受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青睞。公開數據顯示,墨西哥約擁有900家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但二線供應鏈企業和三級供應鏈企業仍非常短缺,按照1:10:10的比例推算,將提供上萬家供應鏈企業的市場空間。目前,中國是墨西哥第二大汽車零部件進口來源國。2017~2023年間,中國對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從14.5億美元大幅增長至37.7億美元。銀輪股份、岱美股份、華域汽車、中鼎股份、均勝電子等眾多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均選擇在墨西哥設立生產基地。據統計,A股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已有超20家企業在墨西哥建廠,其中2023年海外營收占比超30%的有16家。
此外,付于武強調,中國汽車產業“出海”,供應鏈要隨著整車一同走出去,做好分工協作,發揮各自長處,合力建設海外生態。對此,呂楠表示,在“抱團出海”中,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僅是整車企業的配套服務者,更應成為技術支持者、供應鏈搭建者、市場開拓者以及風險分擔者。只有通過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深度融合,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才能與整車企業攜手實現產業鏈全球化升級,共同打造中國汽車制造的國際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