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分別為17.4%(比亞迪)、20%(吉利)和38.1%(上汽)不等。而我們從這則消息上,還是能看出不少有趣信息的。
第一點,為什么正式針對中國汽車開征反補貼稅的時間,定在了7月4日?
相比起發布聲明的6月12日,這一天距離6月12日既不是整周整月,也不是一周或一個月的開始。所以這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7月4日,就十分耐人尋味。7月4日是什么特別的日子呢?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相當于美國的“國慶節”。歐盟專門挑這一天生效此政策,究竟是為“向美國國慶節獻禮”,還是“甩鍋美國”,還是值得玩味的?
第二點,既然歐盟對中國汽車開征反補貼稅,那為什么企業間的稅率會有差異?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看一下國產新能源車對歐洲的出口數據。如下表所示,2023年上汽、吉利和比亞迪在歐洲十三國的銷量分別位列排行榜的前三名。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因而對排行榜前列的車企課征重稅,顯然對于遏制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影響更加顯著。
上面的12萬銷量還只是新能源汽車。如果加上燃油車,上汽去年在歐洲十三國的銷量更是超過33萬輛。大家可能對于33萬輛這個數據沒多少概念,這已經超過了馬自達、日產,更超過本田。妥妥的把 MG 運營成一線大規模汽車品牌。所以,上汽被歐洲盯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上汽的國企身份,對歐盟政策也會有影響。
這個年代,應該沒有人還會天真地認為歐盟此舉,只是單純地保護自身的汽車產業發展吧?一切貿易遏制行為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早在今年的5月14日,美國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稅率從原來的25%提升至100%。我們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歐盟的政策就是受美國直接指使,不過在歐美“反華就是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通過此項法案對于這些政客們來說,就是自身履歷的加分項。而對“國有企業”的上汽,致以最高的懲罰性關稅,就能出一口反華的“惡氣”。在這個角度上來看,在這些反華政客的眼里,上汽就是國家的化身。而至于這項政策造成的后果究竟如何,能否真的遏制住中國汽車對歐洲的沖擊,其實并沒有人在意。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之前面對調查時,上汽所展現出的強硬態度。
此前在歐盟進行反補貼調查時,居然要求“諸如電池的配方等”的商業敏感信息,被上汽一口回絕,想必也是被這些政客懷恨在心。
最后,我要說的一點就是,這明明是國內汽車產業面臨的至暗時刻,部分網絡水軍不在此時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反而對受到制裁的企業挑撥離間,蓄意基于企業之間稅率的不同,制造矛盾,撥弄是非,令親者痛,仇者快,從而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此種做法,與抗戰期間制造國共摩擦的國民黨反動派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