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新能源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推出市場,在趕上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東風時,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出現迅速惡化,首先是一波比一波猛烈的車企價格戰,通過不斷的調降車型售價進行促銷,以提升市場份額,其中以比亞迪為首的車企攻勢最為迅猛,那這種策略真的能讓車企賺到錢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汽車制造企業采取降價銷售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利潤的調整與分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必然會面臨虧損的局面。對于大多數汽車制造企業而言,降低產品價格的主要目的在于擴大市場份額,并提升品牌與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在國內汽車市場中,銷量領先的車型通常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與購買意愿,為廠商創造更多元化的利潤來源。因此,汽車制造企業在降價銷售的同時,也在為長遠的商業利益與持續發展做出規劃和布局。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制造商的一款車型,在原售價下每輛車的凈利潤達2萬元,月銷量可達1萬輛,對應月總利潤穩定在2億元。為進一步拓寬市場份額并提升銷量,制造商決定實施降價策略,將每輛車價格下調1萬元。在保持顯性成本不變的前提下,降價后每輛車的利潤縮減至1萬元,然而,銷量卻顯著提升至2萬輛,月總利潤依然維持在2億元的水平。

以上案例表明,當降價策略能夠有效促進銷量增長時,制造商不僅有能力保持盈利狀態,甚至有可能實現更為可觀的利潤水平,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則是整體成本的下降,產品銷量增加,使得單車成本隨之降低,因為零部件成本、研發及銷售成本均被攤薄。盡管單車利潤看似減少,但總利潤可能因降價而增加。

而根據目前行業的情況,除了通過降價帶來銷量提升之外,電池成本的降低也是目前車企頻繁降價的核心因素,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中占據核心地位,其成本約占整車生產成本的40%。鑒于此,動力電池成本的顯著降低將直接導致整車生產成本的下降,從而為汽車制造商提供更大的價格調整余地。

自2017年起,中國動力鋰電池市場經歷了明顯的價格變動。鋰電池電芯的平均價格自2017年的0.75元/Wh逐年滑落至2021年的0.52元/Wh。在2022年,雖然受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影響,電芯的平均價格回升至0.79元/Wh。但進入2023年,隨著動力鋰電池材料價格的下跌,電芯的平均價格也回落至0.55元/Wh左右。

根據行業數據,2023年中國鋰電池行業的產品價格均呈現明顯下滑趨勢,其中電芯和電池級鋰鹽的價格降幅分別超過50%和70%。另一方面,當前
動力鋰電池的產能利用率較低,且產量供過于求,這是抑制鋰價進一步大幅上漲的關鍵因素。盡管鋰價存在小幅波動,但行業均預計動力級鋰電池的成本將在今年繼續維持下降態勢,這也給了各大車企持續降價的底氣。

總結:
雖然國內新能源車企進行了頻繁的降價,但對于頭部企業而言并非意味著賠本賺吆喝,通過銷量的提升降低整體成本是其驅動力的核心,同時近些年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也讓這些車企底氣更足,不過對于一些排名末尾的車企而言,加入價格戰就確實有些尷尬了,畢竟在品牌和銷量未建立起來時,被迫降價的確是在燒錢,不知道你怎么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