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箱、彩電和沙發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標配之后,此類車輛是否會變成“快速消費品”成為一些汽車愛好者所關心的話題。
會不會呢?
2024年的數據暫未出爐,但相信新能源汽車的換車周期可能會有所縮短;因為以2018年為界限,之前購入的新能源乘用車可以申請報廢置換購車補貼。而在2024年之前是有準確數據的,乘聯會曾經發布過相關數據;比如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換車周期為3~5年,同期的燃油車換車周期則為6~8年。
新能源汽車的換車周期確實更短,不過筆者認為此類車輛依然不會成為快速消費品。

再看一條數據:
S&P Global Mobility曾發布過一個研究報告,其內容顯示美國汽車的平均使用壽命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2.6年!這個數據的意思是美國汽車用戶的換車周期又變長了,比上一年長了兩個月。導致其換車周期延長的原因普遍認為是新車價格上漲和對電動汽車觀望的態度,以及2019年以來的外部因素產生的影響。
這些因素同樣影響國內汽車消費者。
當然其中關于“新車價格上漲”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只不過價格上漲會讓消費者產生觀望態度,持續的價格下降也會產生相同的影響。

回到核心話題。
快速消費品的范圍主要包括廉價商品,比如食品和日用品;汽車本質上還是大宗商品,是價格高昂的商品。并且不論是在海外內都是一樣的。以美國汽車消費者為例,其2024年Q1-Q3的DPI數據大約為27000美元,可是換車周期依然延長了。而同期的國內DPI數據顯示為30941元人民幣,相當于4219美元——差距大約是6.3倍。不能否認美國市場的汽車售價并不低,但是也有一些豐田、本田、日產、現代、起亞、雪佛蘭等品牌的廉價車;那么在其平均換車周期都在延長的前提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又有可能成為“快速消費品”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可以說不存在任何一塊汽車市場的消費者具備將汽車視為“快速消費品”的能力,不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燃油動力汽車。

快速迭代或將適得其反
怎樣才能刺激車主去縮短換車周期?
直白來說就是使其使用的車輛快速淘汰,用推出的新技術汽車產品不斷刺激其換車的沖動。于是新能源汽車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不論是車輛的外觀和內飾設計,還是車機系統芯片或智駕層面的算力——少數車輛一年能改款兩三次,正常情況下也會是一年改款一次。
這樣的做法在初期確實能夠吸引一批新能源車主縮短換車周期,但是從第一節所講的數據來看,即便是這些汽車用戶也不具備頻繁換車的能力。可以說這樣的套路對于一個車主能用一次也難用第二次,最多也繞不過“事不過三”的硬道理;以汽車的平均價格為參考,其換車能力也在被透支。

并且產品快速迭代還會帶來另一個后果,那就是潛在消費者的流失。
大宗商品理論上是不應該在短期內被淘汰的,因其市場用戶不具備頻繁更換商品的能力;反之,當一種大宗商品頻繁迭代的時候,消費者在選購這些車輛時則會更加謹慎——絕大多數汽車消費者都是不具備“試錯能力”的。如果對這個結論抱有懷疑態度的話,那就不妨看一看最暢銷的電動汽車是哪一款;隨后再看一看這款車有多少年沒有改過款和換過代。
相信真正的汽車愛好者都知道這款車的名字,其之所以能夠維持暢銷與其不會被快速淘汰有必然的關系。

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本質還是汽車,新能源無非是指其使用的燃料類型和驅動方案。汽車還是汽車,用什么驅動對于消費者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經濟性和性能表現。所以在汽車還是汽車的前提下,汽車就永遠不會成為“快速消費品。”這種依托于重工業體系打造出的復雜工業產品也沒有道理成為“快速消費品。”
至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OTA等相關科技配置的頻繁迭代終究會起到反作用,用打造電子產品的思維打造汽車,可以說從開始就注定了失敗。
現在不過是沒有到對應的時間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