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尾聲,回首過往一年,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未能停歇,營銷戰也愈演愈烈,但整個產業依然加速向前,迎來了新能源汽車產銷首破1000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單月銷量占有率突破70%等眾多高光時刻。
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汽車行業將迎來哪些機遇與挑戰?產業又將如何變化?
汽車市場走勢預測
付于武:對于2025年汽車產業,有四點期待。第一,希望汽車產業能夠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消費升級中的主力軍。第二,要真正成為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汽車產業在技術創新上有出色表現,接下來要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第三,中國汽車產業要調整好結構再出發,期待有一個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式”競爭。第四,繼續堅持國際化之路,在產業鏈“出海”、生態“出海”上有更加優異的表現。
葉盛基:2025年汽車產業形勢應當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產品愈發多元化、產業鏈也將日益完善。在此基礎上,2025年汽車產業將呈現穩中有升的基本態勢,預計明年汽車銷量還會超3200萬輛規模,或將在今年基礎上出現微增長。同時產品結構會發生一些變化。第一,傳統燃油車仍占據相當比例,通過嫁接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向節能、安全、智能方向發展;第二,新能源汽車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保持增長,或將增長20%以上;盡管遇到諸多挑戰,汽車產品出口仍會繼續發展。另外,2025年汽車產業經濟性將逐步提升,“賠本賺吆喝”行為應會得到相當程度改善。
吳松泉:2025年國內汽車市場整體將保持穩定,樂觀判斷可能有小幅增長。首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經濟穩定增長是穩定汽車市場的基礎。其次,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增速將超過20%,其中,國內銷量增長將快于總銷量增速。第三,政策支持將繼續為汽車市場注入活力。據測算,以舊換新政策直接帶動國內乘用車銷量增長超過200萬輛。鑒于汽車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地位、2024年良好的政策效果,汽車大概率將繼續是2025年“兩新”工作的重點支持方向。
劉宗巍:2025年在政策端繼續發力、特別是以舊換新等強力政策的加持下,預計中國汽車市場整體上有望實現3%左右的增長。在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市場滲透率將突破50%,乘用車市場的滲透率將達60%。其中,插混產品(含增程)仍是增長主力,其份額基本與純電動產品相當。在海外市場,貿易出口仍將保持增長,預計2025全年可以達到650萬輛。不過,在高基數和種種限制因素影響下,出口增長率將下滑到10%左右。
車市價格戰仍將繼續?

付于武:2024年從產銷量上看,我國汽車產業迎來了新高度。但從產業秩序上看,出現了一些非理智甚至錯誤的行為,產業亟待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非常明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內卷沒有出路,破壞了健康有序的生態。但是整治內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為產業需求不足、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2025年車市價格戰肯定還會有,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行業共同努力,方能化解內卷。
吳松泉:預計2025年全年價格戰仍將持續,但將有所遏制。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次分別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從“防止”到“綜合整治”,中央對“內卷式”競爭的措辭更進一步,預計將有具體措施出臺。
促消費政策會如何延續?
葉盛基:2025年,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政策仍將延續,進一步拉動汽車消費。其中,以舊換新政策還需在車型范圍上適當延伸擴大,如針對國四排放標準以下的車輛,宜推出相應補貼政策,進一步助推老舊車輛報廢更新。針對新車購買,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還應加勁。新能源汽車下鄉的同時,應加大在三四線城市的推廣力度。
同時積極放寬限購應是常態趨勢,各大城市應當科學、有序拉動和鼓勵汽車消費。從各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來看,限購城市汽車保有量遠未到飽和的程度,還有廣大三四線城市的潛在市場,這意味著汽車消費空間依然巨大。包括北京、上海等超大級城市在內,各地應在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建設上多花功夫(包括切實疏通城市交通堵點,停車場和設施建設方面),進而提升城市道路運輸效率,有效促進汽車消費;其他潛在汽車大市場機會多多,采取多方舉措鼓勵汽車消費,促進汽車市場發展大有可為。
新勢力車企誰主沉浮?

吳松泉:首先,新勢力車企淘汰退出將持續加速。在當前管理加嚴、盈利下降雙重壓力下,市場表現不佳的企業經營壓力將進一步增大,破產、爆雷現象還會繼續發生。相比部分老牌企業,部分新勢力企業基礎較淺,在風險承擔能力方面可能有欠缺,在激烈的競爭下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預計2025年總體競爭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但企業的退出一定會發生。
第二,頭部企業將持續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部分新勢力企業當前已取得不錯的發展成績,2025年面對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可能保住現在的市場地位。
合資車企走向何方?
付于武:目前看來,部分合資車企的轉型已經有了階段性成果,雖然轉型步伐稍慢,但合資車企的能力、品牌價值依然還在,在中國汽車市場還能有更好表現。中國作為超大汽車市場,合資車企不能夠也不應該放棄,而要深度耕耘,進行本土化開發,生產出更多符合中國汽車消費者的產品。另外,全球化也是合資車企的一大機遇,要著眼于東南亞、歐洲等海外市場。
葉盛基:近幾年合資車企由于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的節拍上與國內市場需求出現落差,導致其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目前看,合資車在努力加快轉型,有序推出純電、插電、增程/混動等新能源汽車,相信合資品牌在后續發展上會有較好表現,不會一直下滑。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早期學習借鑒了合資品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中國汽車發展始終秉承包容、開放思想,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將互助共進,為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努力。
劉宗巍:預計2025年合資品牌仍將面臨嚴峻挑戰。合資品牌的困境既是因為喪失了電動化的先機,未能搶占消費者心智,導致在燃油車市場不斷萎縮時銷量“自然”下滑;更是因為在智能化方面行動滯緩,無法持續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