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底的科技開放日上,廣汽豐田某高管現場開炮,認為插電混動的本質是油電融合,而不是單純加大油箱和電池,并指出把油箱做大是套路,能把電池做小才是真技術。那么他說的有道理嗎?
豐田智能電混的優勢在哪?
在這次的科技開放日上,廣汽豐田詳細介紹了自家的智能電混技術。
在電池技術層面,豐田憑借全新開發的鋰電池系統,實現了電池體積縮小34%、重量降低44%,更小的電池體積、更輕的重量,不僅優化了車輛的空間布局,還降低了自重,提升了整體性能。以1.8L和2.0L三電系統為例,它們在實現輕量化的同時,綜合功率也得到了提升。
面對市場上對油箱大小的爭議,廣汽豐田某高管認為,油箱的設置并非簡單的“大”或“小”問題,而是需要綜合考慮車輛的續航里程、車身結構以及空間利用等多重因素。因此,豐田在混動技術的布局上,既注重了電池的輕量化和小型化,也確保了油箱的合理設置,以滿足消費者對長途行駛的需求。
當然,也有人擔憂小電池容量可能帶來的純電行駛里程限制。豐田表示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使得同能量的電池包體型更小、更有利于布局,同時也保證了純電行駛的能力。
此外,廣汽豐田還透露了固態電池研發的相關信息。明確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更高的續航里程、更快的充電速度,表示豐田混動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豐田眼中的國產插混有哪些短板?
廣汽豐田某高管認為,國產品牌在插電技術上玩套路,只會把油箱做大。
他表示,部分國產插電混動車型在設計上過于依賴大容量油箱和大容量電池,以犧牲車輛整體性能和重量為代價,換取表面的長續航和低油耗數據。這種做法忽視了混動技術應有的油電協同優化,導致車輛在實際使用中無法充分發揮油電混合的優勢。
而真正的混動技術應該實現油電的高效協同工作,而非簡單的油電分離。他指出,部分國產插電混動車型在低速時以電驅動為主,高速時則切換為油驅動,無法實現長時間的油電共驅。這種“貌合神離”的油電協同方式,無法充分發揮混動技術的節能優勢。
廣汽豐田某高管還批評了國產插電混動技術在創新方面的不足。豐田等外資品牌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優化,已經實現了混動系統的小型化、輕量化和高效化。相比之下,部分國產插電混動車型在技術上的創新力度不足,無法與外資品牌形成有效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布會廣汽豐田通過PPT很直白地內涵了比亞迪、吉利、長城的插混技術,火藥味很濃。
廣汽豐田銷量大跌,準備教育消費者
廣汽豐田,這個曾經的合資車企扛把子,如今卻陷入了銷量的困境。
2022年銷量突破100萬臺,成為唯一進入“百萬俱樂部”的日系合資車企,是廣汽豐田的人生巔峰,不過2023年,廣汽豐田銷量下滑至90.1萬臺,跌落速度令人咋舌。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九代凱美瑞,市場表現并不給力,更是加劇了這一跌勢。
2024年,根據廣汽集團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廣汽豐田5月銷量僅為6萬余臺,同比跌幅高達17%。而今年1-5月的累計銷量更是同比下滑了27.26%,預示著銷量正在加速下跌。對廣汽豐田來說,當前的時間節點個分水嶺,下一步是止跌回升還是加速下跌,很難說。
面對這一困境,廣汽豐田坐不住了,選擇了炮轟國產插電混動技術,試圖以此彰顯自身的技術優勢,并教育市場回歸理性。他們強調,真正的做法應該是從消費者真實需求出發來研發汽車,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教育消費者,走錯路子。
然而,這種炮轟是否能夠挽回廣汽豐田的銷量頹勢,尚待觀察。畢竟,消費者更關心的是汽車的實際性能、價格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廣汽豐田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從消費者真實需求出發,研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汽車產品,才能重新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畢竟,銷量下滑的背后,反映的是消費者對廣汽豐田品牌和產品態度的轉變。在這個關鍵時刻,廣汽豐田需要更加謙遜和務實,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寫在最后
面對銷量大跌的困境,廣汽豐田選擇炮轟國產插電混動技術,批評其過于依賴大容量油箱和電池,忽視了混動技術的油電協同優化,認為真正的混動技術應實現油電的高效協同,并從消費者真實需求出發進行研發。然而,消費者更關心的是汽車的實際性能、價格及售后服務,而非僅僅是技術的理論優勢。小編最后還是那句話,廣汽豐田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迎合中國消費者,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