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英國最杰出的編輯之一戴安娜·阿西爾,在其89歲時,有感于“有那么多關于保持青春的書,但有關凋零的卻不多見”,因此寫下自傳《暮色將盡》,她在書中寫:“雖然人的生命與宇宙相比如白駒過隙,但從自身的角度,它卻依然令人驚異地寬闊無比,能容下許多相互對立的不同側面。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同時包含寧靜和騷動,心碎和幸福,冷酷和溫暖,攫取和給予,甚至更加尖銳的矛盾……”
戴安娜·阿西爾“褪下皮囊,與骨共舞”,以足夠的勇氣回顧了她自76歲退休以后的生活,寫她的愛情與欲望,寫實際感受到的變老和迫近的死亡……而她也堅定地認為:“我在一生中,從未像現在這樣舒服地、長久地享受過自己。”
1963年,是人口學意義上中國第一次“嬰兒潮”,當年出生了近三千萬人。當下,這批“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即將退休,老齡化的大幕開啟,預計到203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暮色將盡”的Ta們,正在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有怎樣細碎的喜悅和苦惱?紀錄片《前浪》嘗試給出答案。導演們將鏡頭對準老年人,通過長時間的跟蹤拍攝,剪輯為《不老愛神》《愛人》《明天會更好》《監護人》《母親寫作計劃》《洗澡》《順水行舟》7集內容,以這些影像“揭示了老年生活的真實圖景,也展示了上海這座重度老齡化城市的一個切面。我們希望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去解答,去緩解公眾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從而可以把老年人當成一個個具體的‘人’來看待”。

《前浪》海報
取代了冬冷夏熱的人民公園,宜家成了阿姨們口中老年人相親的“下只角”,這里十幾塊錢也能買一份簡餐,有免費續杯的咖啡,有天然布置好的“相親場景”,老年人們十幾年間聚集于此,從一張桌子挪到另一張桌子,從一群人挪到另一群人中,周折輾轉,想要尋找一份愛情。


宜家作為老人們的“相親角”
鏡頭跟隨著85歲的阿寶開始講述,他經歷了三段婚姻,在他的講述中,第一任妻子有十幾年間都是精神分裂的狀態,離婚后再嫁,最終跳樓自殺;第二段婚姻女方心思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是阿寶眼中的佳偶;第三段婚姻中阿寶娶的是一個殘疾人,前些年過世。阿寶為這三段失敗的婚姻付出的代價有三套房子和自己漫長的歲月,如今他已經85歲了。他仍舊在尋找一份愛情。
他中意的“山口百惠”不喜歡他,但是他仍會帶著滿滿一大袋子的食物強行填滿“山口百惠”家的冰箱,每個月八千塊錢的退休工資,阿寶總是會完全揮霍掉。鏡頭前的阿寶總是神情緊張,語速很快,時不時地處于激動亢奮的狀態,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是阿寶的生活方式。

阿寶
另一位男主人公老張的故事則多了一些悲情。他和女友玲玲也曾周游世界,現在玲玲似乎有了更好的選擇,而因為年邁已經顯得緩慢、遲鈍,隨時都要打盹的老張“被分手”了,他將自己留在玲玲家的東西搬走,回到一個人孤單的生活中。影片中,他獨自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為分手而傷感……


《前浪》截圖
《不老愛神》的另一位主角是金阿姨,她同阿寶一樣表現出生命熱情和對愛情的向往,她穿著剪裁合體的精致旗袍,在鏡頭前落落大方,她不愿意要一份湊合的感情,篤信“男女間要有生理上的喜歡”。

《前浪》截圖
《前浪》的總導演范士廣和《不老愛神》的分集導演陳子芃介紹,在宜家拍攝的過程中總有很多意外,老人們對于手持攝像機的外來者們總保持警惕,而與老人們的接近都始于一個概念化的討論——什么是愛情?你覺得老年人的愛情是怎樣的?在這樣的分享中,大家最終彼此熟識,打開心扉。
我們都遭受過短視頻推送的老年人相親視頻的荼毒,老人們毫不忸怩,張口就是金句:“不是我的菜,我就這么坦率!”“個頭兒不到一米七,三千塊錢夠干啥的?”然而當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聽聽他們的故事,會發現生活和感情從來不是三言兩語能下判詞——金阿姨反復考量、尋找著那個“入山之門”,老張在一次憂傷的分手后再次染黑頭發重振旗鼓。《不老愛神》中的宜家熱鬧但是疏離,一場喧嘩的婚禮中總有人情緒落寞,不帶著獵奇的色彩去揣測任何一種愛情,或許是一種起碼的尊重與善意。

《前浪》截圖
《不老愛神》中令人振奮的生命熱情在《明天會更好》和《母親寫作計劃》中延續,并被書寫得更加極致。
《明天會更好》中,節目組持續跟蹤一位96歲老人的駕考之路,他坐公交去駕校要兩個小時,學車要兩個小時,他為學駕照付出了許多努力。他以一種頗具爭議的選擇在破除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我們站在年輕人的角度似乎很難理解老人的這一選擇。無獨有偶,在《暮色將近》中,作者也以一整個章節的篇幅講述她為什么遲遲不愿意放棄開車,她的觀念中,開車等同于自由,她寫:
“如果不依靠外力,比如拐杖或助行架什么的,我連幾步路都走不了就會摔倒在地。汽車成為了生活的代名詞。你步履蹣跚地走向它,你艱難地將自己蠢笨的身體挪到駕駛座上,慢慢放松,然后,瞧啊!你又正常了!你嗖地開出去,和所有人一樣,恢復了自由,幾乎恢復了年輕。”
開車等同于擴大生活半徑、等同于能夠抵達更大的世界的這種想法,同樣也是《明天會更好》中徐瑋爺爺的執念,這一集的前半部分,在他一次次出錯,因為耳背一次次問詢和教練們無奈的表情中,整個故事都陷入一種沉重疲憊的狀態中。但我們都注意到,在駕校的徐爺爺和在家里的他有著完全不同的狀態:駕校里的他因為對學車這一事情充滿熱情而顯得格外年輕,而回到家里,步履維艱的妻子,昏暗狹窄的房間,兩個老人同時老態龍鐘。

徐瑋在駕校

徐瑋與妻子
《前浪》中,幾乎每一個老人在衰老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病痛、意外,而這或者就是衰老本身。徐瑋因為反復練習擰方向盤的動作,肩膀出問題了;不久后,妻子也因為摔了一跤而臥床不起,甚至拒絕吃飯。他們也已經步入老年、甚至身體狀況還不及兩位老人的女兒在鏡頭前捂臉痛哭,這個家庭愁云慘淡。
徐瑋爺爺在考駕照時那種執拗和不顧具體情況的過分堅持在這一集的前半段是一種負累,但在后半段則轉而成為一種支撐人精神的巨大力量。徐爺爺因為耳背,他反復勸妻子:你吃一口,吃一口;而他一直堅稱的“明天會更好”,在他一次次振臂重復中像是一句箴言,一種信仰。

《前浪》截圖
他們最終克服了病痛,甚至克服了時間與衰老。雖然徐瑋爺爺沒能考到駕照,但最后他們還是去了心心念念的海南,花敗落了也沒關系,浪潮涌起,人生要一直精彩下去。


《前浪》截圖
《前浪》拍攝老人們,也展示一個個家庭的樣態,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照護者們:在《愛人》中,年老的父親患阿爾茲海默氏癥,考慮到母親也年事已高,女兒不得不將父親送去養老院,最終老父親因全身感染去世,前后不過幾個月的時間。《愛人》這部影片成了母親的一次充滿感傷的告別,總是一身黑衣服在冷靜地勸母親的女兒因為主張送父親到養老院也被母親埋怨。

《前浪》截圖
在《監護人》中,90歲的龔老伯是獨居老人,有一天,他在路邊不小心摔了一跤,55歲的劉大姐路過看到,便好心送他去了醫院。也正是因為這次意外,龔老伯希望劉大姐做他的監護人。命定一個新監護人的這一過程因為龔老伯還有一個兒子,雖然這個兒子已經幾年沒有露面和種種法律的問題,直到龔老伯最終過世也沒有獲得解決。

《前浪》截圖
這兩個案例由一個家庭延伸到整個社會中,老齡化時代,怎樣照護一個老人,家庭內部、社區、養老機構和法律與制度應該各自承擔怎樣的責任,都需要在反復實踐中逐漸摸索。
關于家庭照護,《前浪》中《母親寫作計劃》一集讓人精神一振。這一集溫暖地記錄了一對母子通過寫作,重構代際之間的溝通。
秀英奶奶出生于內蒙古河套平原,年輕時沒離開過農村,她熱愛自然,喜歡花花草草。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現在沒有工作和收入,秀英奶奶很孤獨,他的兒子呂永林感受到母親這種精神上的困境,為了給母親提振精神,他們鼓勵她寫作,畫畫,在家開設“家庭寫作工坊”,引導她重新發現自己。


秀英奶奶的畫
這一集中呈現了一種非常理想舒適的家庭氛圍,一家人走向戶外,在自然中,去聽鳥叫蟬鳴,去看星空。在老人曾經熟悉的、感到放松和親切的自然中汲取力量。


《前浪》截圖
老人的聲音被聽到。《母親寫作計劃》中有兩個細節:首先是寫作中該怎樣寫“沙棗”,老人有自己的主張,兒子也最終認可母親的寫作方式,并感受到知識本身成為一種負累,而那種淳樸、天真才有力量;第二個事件是母親關于自己的疾病有自己的主張,而不是一味聽任子女們的判斷,而最終證明她的判斷也是正確的。
雖然秀英奶奶在整個影片中說話都很少,她有一種總是眉頭微蹙的憂傷表情,而另一邊,她畫的色彩艷麗的畫、她寫的密密麻麻的文章在熒幕上鋪展,這是一個老人極為開闊的精神世界。


《前浪》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