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汽車行業整體庫存壓力加大,新一輪“價格戰”掀起,整個行業陷入了“內卷”的狀態:卷價格、卷配置、卷速度、卷流量,甚至卷老板。都知道,在新能源的賽道上國產品牌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那內卷對市場成長到底有沒有幫助?長期來看消費者到底受不受益呢?
針對這個問題,在2024中國重慶汽車論壇上,汽車行業大佬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認為,‘卷’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卷’本身意味著追求卓越,這會卷出中國品牌的新高度,會卷出用戶利益的最大化,為用戶真正創造價值。相信未來十年,必將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卷’成世界級品牌。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同樣認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競爭,“卷”的本質就是競爭。所有的企業家要擁抱、參與這種‘卷’,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國內的家電、手機行業的巨頭企業也都經過優勝劣汰,逐漸發展成世界級品牌,汽車行業同樣也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則認為,車市內卷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市場化水平高,法律健全,執法嚴格,透明公平競爭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壞事。任何產業的健康發展都必須表現在投入產出比方面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無窮無盡的內卷,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其結果就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不合規的無序競爭。
與上述掌門人觀點不同,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則提出,“卷”下去并不是辦法。他表示,當新能源汽車純電占比達到50%時,建議相關部門研究一下“油電同權”。企業目的是盈利,是為國家作貢獻,為社會作貢獻,交稅、就業。沒錢賺、沒有效益,企業不可能生存。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上述的四個車企大佬都來自于傳統車企,都歷經過“躺”著就能賺錢的年代。如今市場環境變化,大家都承認了“內卷”的合理性,以前是拼先發優勢、資本優勢,但下半場得依靠產業鏈體系、快速的應變能力,以及差異化的產品/服務取勝。
“價格戰”的內卷,實際上就是新能源向燃油車挑戰。要知道,油車產品更新換代相對較慢,產品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依賴于價格上的優惠來持續吸引客戶。而隨著碳酸鋰價格下跌、電池成本降低,新能源的造車成本有所下降,其終端價格進一步下探,會給燃油車廠商致命一擊,加速新能源化的進程。
但大家都知道,那些掛綠牌的新能源汽車,買的時候不用交車輛購置稅。在一些大城市里,它們還能享受不用排隊買車、不用看日子出行的特權。而且,汽油里面含有養路等一系列稅費,而電費是不含這些費用的。既然是市場經濟,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上升,那么油電同權也應該被提上議程。
國內汽車市場進入下半場,這場突圍的游戲變得越來越激烈,不少品牌將市場份額看得比短期利潤更加重要,畢竟站不穩腳跟隨時會被淘汰,這是生死存亡之戰。只有經過這樣充分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國內汽車市場才會完成“洗牌”,實現優勝劣汰。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