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春天的第一場春雷,在新能源賽道上,合資車企的大反攻時刻也到了!"
這是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鄧智濤在星車場論壇上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4月23日,星車場舉辦了一場聚焦合資企業轉型的論壇,作為北京車展的第一場沙龍,星車場邀請到了多位合資企業的大佬暢談合資破局新能源等熱門話題。
在沙龍上,我和長安馬自達執行副總裁鄧智濤、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政浩和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新業務部部長王金偉暢談了一個多小時。
許久沒有見到這么多的合資企業相聚在一場沙龍之中了,各位老總金句頻出,信息量極大,我特意花了足足一天時間整理了這次合資高峰沙龍的筆記。
我覺得這場沙龍或許會被2024年車市競爭所記住。
因為它是首場關注主流合資品牌破局新能源的行業沙龍。是這個雷軍、余承東所拿捏的潑天的流量之下,合資品牌的一次整裝集結,也是合資品牌首次全方位破譯自身解讀新能源競爭的劇透時刻,更是合資品牌沖刺新能源反攻的"黎明時刻"。
"掉隊"的合資
眾所周知,當下是汽車產業遭遇百年之變革之際,同時也是中國車市新能源"劇卷滔天"的戰國時代。雷軍、余承東輪番登場,讓中國車市的這場新能源決戰愈發慘烈。
而合資品牌在過去幾年,特別是疫情期間,明顯在新能源上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聯席分會發布最新數據:4月上半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批發、零售滲透率雙雙突破50%。
4月1日至14日,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占比達到50.39%,全國乘用車廠商新能源批發26.8萬輛,同比增長43%,新能源乘用車批發占比50.19%。
而合資品牌的市占率卻和這個新能源井噴的時代背道而馳。
中汽協數據顯示,1-3月中國品牌市場份額攀升至59.6%,德系、日系和美系合資車企市占率全線下滑。進入4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爆發,上半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毫無疑問,自主新能源產品"井噴"是達成這一歷史時刻的核心推力,新能源滲透率不足8%的主流合資品牌仍未成為"主流"。
而車展前的兩則新聞更是讓合資板塊上空陰云密布。
一個是雷布斯在小米投資人會議上高調表示,截至4月20日,小米SU7鎖單量已經超過7萬臺。2024年小米su7交付目標超過10萬輛。而這些訂單幾乎就是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之內迅速達成,堪稱是令人羨慕的"神速"。
而另一則新聞則更是將唱衰合資品牌的聲音炒作至新的高潮。
中國自主電車一哥王傳福公開表態,未來3至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
船夫哥自信滿滿地表示,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至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中國汽車公司新能源產品加速投放將會蠶食合資品牌市場,未來3至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
一語既出,四座震驚。
作為一名從業十五年的媒體記者,我從來沒有見過合資品牌如此乏力。
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疑問:合資在新能源賽道上還有機會嗎?合資到底該怎么辦?
在這次沙龍交流中,合資品牌劇透了自己對于當下新能源內卷趨勢的判斷,以及突圍破卷的新密碼。這讓我依稀找到了一些答案。
卷,到底是在卷什么?
現在,汽車行業每天都繞不開一個字,卷。那么,合資企業是如何看到卷的呢?
"現在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還是處于被卷的態勢。"鄧智濤坦言道,并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其中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合資品牌在新能源供給上"嚴重不足。"
"去年中國市場推出106款電動車,合資品牌只推了大概7款,自主品牌大概94款。
長安馬自達執行副總裁鄧智濤先生
而潘建新則提醒合資企業們,卷已經是當下中國車市競爭的基本規律,躲不開,也然不開,只有直面應對,長期做好卷的準備。
""卷"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任何的一個行業,從汽車行業擴展到家電行業還有手機行業,或者是再放到歷史長河里邊,或者思想文化、制度的更替,都必然帶來卷。短期來看是卷,長期是一種技術發展或者是行業的發展,以及在行業發展的短期面臨的一些科技變化碰撞,所帶來比較集中的突出點,帶來的就是"卷"。"
他建議合資企業要看清卷的本質。那就是科技進化和用戶需求遷移。
"卷的過程中間,它只是行業內部的科技或者動力結構分化的體現,同時也是消費者目前針對市場的產品,關注點的一種遷移,或者是逐步接受新的,新老過程當中權衡的選擇焦點。"
潘總還對卷的大態勢做了一個基本的判斷,那就是卷的下半場還是會回歸用戶的剛性需求。
"再過三五年,動力結構的平衡慢慢做下來,慢慢的分化,也面臨另外一種動力結構的變化,或者另外更新換代的科技變化,面臨新一輪的"卷"。這一輪的"卷"過幾年會逐步穩定下來,跟動力結構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大家對某些技術的體驗和體驗完了以后,之后新的內容會分化到更細的環境里面去,很有可能是把燃油車的優點和新能源的優點,某些群體的一些結合,還有自己喜好的地方,慢慢回歸到喜好點,可能形成了一面倒。"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先生
東風日產的高政浩是用了一個食客和餐單的比喻來形容當下競爭的肉搏態勢。
"2023年的時候,"卷"很熱,2024年的時候,"卷"已經變成常態,卷不卷都這樣。整個環境只有適應和順應,爭取我們還能坐在餐桌邊聚餐,而不是擺在上面被人分食,現在到了這種狀態。"
他坦言,合資品牌需要迅速補課,特別是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方面,要全力以赴。
“小米、雷軍對于汽車生態或者新勢力的汽車生態改變,確實非常大。合資就要補課,別人提出現在不是尋找什么路徑,而是標準答案擺在那里,不做新能源就被邊緣化,不跟上智能化時代就少一條腿,對于東風日產來講,也是堅決兩條腿走路。”
反卷關鍵詞
那么,要想從被卷到卷別人,合資公司的破局點是什么呢?
鄧智濤看到了合資品牌發力新能源的兩大機會。
一個是要充分利用好中國新能源齊全完備的產業鏈優勢,增強新能源供給。“如果卷的話,合資新能源板塊先要在“卷”的產品供給,很快地向市場推動更多的新能源產品。”
“ 由于合資品牌前期推了電動車的產品,但是對于智能化,輔助駕駛的興趣度,中國消費者有很強的一員。合資的新能源恰恰是短板,中國消費者對于新能源的認知是科技、時尚的感覺,而我們的產品恰恰不夠。怎么借助中國市場比較成熟的智能化領域的產業鏈,能夠很好地把我們的產品打造起來,在這上面應該是我們比較大的機會。”
一汽豐田的王金偉同樣提到了背依中國供應鏈的重要性。
“有中國高水平的供應鏈體系,合資車企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包括制造、研發本土化,品質管理,成本控制。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跑的越來越快,“卷”的越來越好。”
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政浩先生
潘建新則強調了沖刺新能源,要回歸用戶需求原點。
“現在客戶的訴求很簡單,好看,好開,好玩。這個觀點總結非常到位,所有的企業追求,無論給哪個動力結構或者什么樣年輕,或者年紀稍微年長一點的人群提供,也是圍繞這三個角度做品牌拉伸和產品布局。”
他強調,使用場景、用戶需求應該成為合資品牌新能源破局的指南針。
“所有的動力結構,不管燃油,PHEV、HEV、純電或者將來的新能源,都有自己的市場、用戶,自己用戶喜好的點,也有自己特定的消費場景和群體,而不是說達到哪個動力結構,完全把哪個動力結構消滅掉。我們要做的是在哪個市場里面認定我的產品、用戶,把用戶的訴求,用車的場景反映到產品里面去。”
“(東風本田)針對1100萬,1200萬,1300萬對新能源客戶的需求,要研究用車長場景和對新能源車的喜好點,開拓新能源品牌的產品布局。”
10%魔咒何解?
不到五年時間,合資品牌的市占率將銳減至10%。對于這樣的斷言,合資企業大佬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在鄧智濤看來,合資企業需要提速擁抱中國,否則將會陷入轉型陷阱。
他一陣見血地指出,當下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背后原因是在時代切換中,合資品牌告別了紅利時代。
之前,在合資的1.0階段,合資企業擁有天時地利人三重紅利,分別是外部市場空間增長的紅利,品牌的紅利和產品的紅利。
而從2018年開始,新能源銷量迅速突破100萬輛之后,新勢力造車在市場上橫沖直撞,讓合資品牌原本手中的三個紅利逐漸消失。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去年,仍然有很多合資企業營銷層面的外方人員仍然沒有意識到紅利的迅速轉移。
其次,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的不利表現,同極少數合資品牌外方團隊對中國市場復雜競爭態勢了解不透徹有關系。
最后,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的被動,同有的外方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下降有關系。
可以說,要想破除10%魔咒,自我認知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而長安馬自達在這塊做到了股東雙方在認知上的強烈一致。中國市場,中國新能源市場在長安馬自達股東雙方心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鄧總透露,馬自達新社長上任第二天就來到中國市場調研,目前馬自達主管全球營銷業務的高層也頻頻打卡中國市場,2013年下半年,其更是五次到訪中國。而今年,更是將目標定為了10次。
當下,長安馬自達要在合資2.0階段,通過中方股東對市場的精準把握,快速反應,打響新能源的反擊戰。
“我希望合資品牌在面對中國市場新能源的變化,中國市場的成熟產業鏈怎么快速應對,或者擁抱這個需求。我認為什么時代都有競爭,什么時代都卷,關鍵是能不能快速滿足市場需求。我認為長安馬自達從今年開始會在產品動力布局上有純電,增程,PHEV全面引入,保證中國市場每一年投放一款全新的產品,應對中國市場的變化。”
東風本田在面對合資市占率波動的問題時,強調了用一個長線思維去觀察和把握。
潘總表示,“任何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環境,在產品車型轉型期間,或者市場變化期間永遠滾動,沒有恒定的數值。所有的企業核心訴求有三點,品牌、技術、客戶訴求不變,做好自己的事情。數值永遠是波動的,不管是合資也好還是哪家也好,把客戶的場景應用好,研究透,把自己的技術研發快速放到我們的產品里邊去,只能做這個,保持初心,永遠會走下去,是滾動前進的。”
不爭一時之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后記:
合資在新能源競賽中反攻和破局難不難?
難,而且非常難。
我之前就說過,如果造車新勢力是從零到一,那合資企業的轉型就是要乘以100倍難度。畢竟,要從燃油車的舒適區重新出發,在電動智能大賽道上演絕地反擊,談何容易?
但越是挑戰巨大,越考驗一家成熟品牌的勇氣、韌性和體系力的時刻了。
危急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對于這些合資企業的破局者而言,困境重重,道阻且長,但他們必須即刻啟程,因為,在合資品牌沖擊新能源高地的道路上,必須分秒必爭,日夜兼程。
這是一條沒有人做過的路,但也是考驗一家車企真正底色與初心的試金石,唯有堅守初心,守正出奇,方能險中求勝。
在愈發內卷的競爭態勢下,認清自己是第一步,堅守初心,守住本色,提速創新,這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正如鄧智濤就提到了馬自達的四個自信,令我印象深刻。
他講到,"新的技術,從拓荒期到早期大眾的階段,這個階段里邊,消費者更考慮全面一些,展現合資企業優勢的地方。長安馬自達的核心優勢,即'四個自信'。"
相信長安馬自達的造型。長安馬自達的魂動設計一直以來在行業內都是有很高的贊譽。第二,相信長安馬自達的操控。第三,相信長安馬自達體系力的整體的優勢。第四,相信長安馬自達的智能化進化。
我相信,一個經歷過風云,經過時間考驗的成熟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越是在新舊切換之際,越是在競爭近身肉搏之際,越要找到自己的初心和品牌的本質內涵,要找到自信和品牌的錨點,
唯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聲春雷起,萬物復蘇時。
2024年的新能源競爭,我當然樂見自主品牌延續崛起的態勢,我也同時期望主流合資企業們也能找到自己的破局點,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
當聽到北京車展的一聲春雷,合資品牌的下一個春天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