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1日,闊別中國多年的F1大獎賽上海站就要重新與中國車迷見面了。F1作為全世界最頂級的賽事,自然也是需要頂級規格的賽車場才能夠承辦了,這也是為什么放眼全球能夠承辦F1賽事的賽道也是屈指可數。

而作為目前中國唯一一條能夠滿足FIA國際汽聯關于承辦F1賽事要求的賽道,上海國際賽車場最早于2002年便動土興建,并于2004年開始承辦F1大獎賽中國站的賽事。

近幾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正式進入全球領先的地位,國家也曾多次鼓勵各地圍繞汽車及周邊產業發展經濟,而高規格的汽車賽事恰恰是發展汽車文化,并帶動經濟的最佳途徑。而僅有一條F1規格賽道,顯然也與中國汽車現有的地位有些不相符,不管是中國還是國際汽聯,其實都希望能夠發掘一下這片充滿潛力的市場。

就在近日,一則關于“廣州擬建F1規格國際賽車場”的新聞在各大車友群被瘋傳。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在日前下達了廣東省2024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其中里面就提到了F1廣州國際賽車場項目。根據項目的要求,廣州將會建設一條FIA國際汽聯認證1級賽道及配套設施,并圍繞該賽道建設一個國際綜合性賽車體育公園。

由于項目不僅僅是打造一條符合F1認證的賽道,而且還包括了賽車體育公園等周邊設施,因此根據政府公布的計劃,整個項目的總投資將會高達200億人民幣。

(單位:萬)
也許有的市民會擔心,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之下,如此高的投入會帶來較高的風險,但是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目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態。
根據2021年公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時我國的賽車場銷售收入僅為0.97億元,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2.83億元,可見隨著中國汽車產業鏈的發展,雖然賽車文化依舊小眾,但是它其實也同樣在暗處一直萌芽。

何況,賽車場對于經濟的帶動絕不僅局限于賽事舉辦或者賽道租賃所產生的直接收入。通過舉辦國際化高規格賽事,一條賽道能夠為周邊城市帶來旺盛的國際旅游資源,以及穩定的國內客源,同時還能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依托賽道興建賽車體育公園,則是能夠促進汽車文化的發展,并提升國民對于賽車運動的認知以及積極性,甚至還能激發年輕一代對賽車運動的熱情。而群眾對于賽車、駕駛的熱愛,又能對汽車工業起到一定的正反饋,讓更多的車企、品牌愿意花更多的心思去打磨車輛的機械素質以及主觀駕駛感受。
這恰恰正是我們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一步。
那么,為什么是廣州?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上海找到答案。
無論是從經濟體量、對外開放以及是產業布局上,現在的珠三角與長三角都有著非常類似的架構,尤其是在汽車產業上,長三角有上汽集團、有特斯拉還有多家造車新勢力。珠三角則手握廣汽集團、比亞迪、小鵬汽車等,兩者在中國汽車工業上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90年代,珠海國際賽車場的落成,是珠三角地區首次向F1伸出橄欖枝,奈何當時恰逢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國際汽聯最終放棄了在珠海舉辦賽事的決定。而當經濟逐漸復蘇過后,珠海國際賽車場也無法與更新、更大、更現代化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匹敵了。這對于一直擁有濃厚汽車文化的珠三角地區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也許有人會認為,賽車這項燒錢的運動,距離平民百姓是十分遙遠的,只有那些開專業賽車或者天價跑車的人才會參與到這項運動之中。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這只是長期以來賽車運動在中國發展羸弱所帶給公眾的一眾“錯覺”,如果我們看回當今世界上那些公認的汽車強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會擁有極其扎實的賽車運動群眾基礎。

比如德國的紐博格林北環賽道,除了是世界各大車廠性能車的煉金石以外,在普通公眾開放日時,也會成為各路游客爭相打卡參觀的圣地。具備一定駕駛技術的游客,可以花錢在當地租賃各個級別的車型(從最入門的高爾夫GTI,到售價百萬的保時捷911都有),來親身體驗一把這條世界聞名的“綠色地獄”賽道。沒有賽道經驗的人,也可以乘坐專門RingTaxi,由專業車手帶你體驗一把游走在極限的感覺。

在濃厚的賽道文化影響之下,不少當地人更是會把自己的車開上賽道過一把癮,不管你開的是買菜車、摩托車甚至是貨車,在這條賽道上都能收獲到比公共道路胡亂飆車更高的滿足感。

當然,在承辦賽事之外,北環賽道每年通過公眾開放日給當地帶來的收入也是相當的可觀,畢竟開自己的車跑一圈收費就要30歐上下,而游客租車+跑圈的消費往往更是要800-1000歐元不等,而這還沒算食宿、車輛維修保養方面帶來的隱形收入呢。
當然,現在就說要把尚在擬建階段的廣州國際賽車場打造為“中國紐北”顯然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我想表達的是,一條出色的賽道對于經濟的帶動效果一點都不會比打造一個“科學城”又或者“5A級景區”要差。

不過要想真正實現賽車經濟的正向發展,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目前國內群眾對于賽車運動始終存在著比較大的誤解,別說正經賽車了,大多數的人連卡丁車都沒有接觸過,甚至還停留在“起步超2000轉發動機就會爆炸”的思想之中,另一方面,規劃上的前瞻性也是一個地方能否成為培養賽車運動土壤的關鍵因素。

就拿前面提到的珠海賽車場為例,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頂級賽道之一,珠海賽車場在剛落成之時附近還只是一片荒蕪,但是隨著國內房地產的發展,如今賽車場的周邊已經建成了一片片的住宅小區,而在去年,作為“后來者”的居民卻反過來向政府投訴珠海賽車場存在噪音問題,這種堪比強盜邏輯的行為對于本就羸弱的賽車基礎,簡直就是無情打擊。

而有了珠海國際賽車場的例子,其實也給即將投建的廣州國際賽車場提了個醒,選址的時候必須要慎之又慎,拿捏好地段優勢與后續城市發展之間的平衡,否則這個尚未投建的賽車場,在等來“F1中國廣州分站”之前,可能就已經先被自己人“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