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車市的競爭越發激烈,并且出現了新的變化。
整體來看,多數車企在1月銷量上漲,不過2月受春節假期影響,整體呈下滑狀態,3月部分車企受惠于價格戰,銷量逐漸回暖。

不同往常的是,特斯拉的漲價、停產等反向操作對消費者的判斷產生了不小影響。同時,自帶流量buff的小米汽車入場,也給市場增加了一定的未知數。


小米SU7已于3月28日上市,兩組數據可以反映出其火爆程度,一是限量5000輛的Max創始版秒沒,二是上市24小時,新車大定突破88898輛。
雖然小米SU7的實際鎖單量未知,但是線下門店被圍得水泄不通就已經代表它贏麻了。

據上海某一線銷售向筆者透露,目前他所在的門店試駕車供不應求,用戶如需試駕,必須提前預約并到現場取號后再排隊才能試駕,每天光試駕人數就約300人。
和小米SU7一樣自帶流量屬性的還有華為賦能的問界。

問界表現同樣強勁,3月交付31727輛,今年前兩月分別交付32973輛、21142輛,一季度共85842輛。值得注意的是,問界連續3個月超越理想成為新勢力銷冠。
不只如此,問界還下調了新M7的售價,4月銷量表現可能會更好看。
此外,問界在高端車領域已經獲得一席之地,訂單均價50萬+的問界M9在3月銷量超6000輛。

而理想今年一季度共交付80400輛。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3月31日,理想已累計交付超70萬輛,成為首個達成這一成就的新勢力。
不過今年理想重點宣傳的MEGA并未達到預期表現,雖然李想發內部信公開進行反思,但是可能再難有此前的熱度了。
從2024年開始,問界、理想實現斷層領先,讓其他對手遙不可及,例如零跑一季度交付33410輛,蔚來交付30053輛,哪吒交付24434輛。

同時,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勢力的銷量走向,頭部品牌小米、問界、理想都受益于此。
問界和理想的技術路線與產品矩陣接近,之后還將繼續廝殺,而小米切入轎車領域似乎剛好避開了與兩家的正面競爭。
不過同樣是華為賦能的轎車智界S7已開啟全國交付。你們說新勢力走到最后,會不會只剩小米和華為扳手腕?那么誰又會贏呢?

今年一季度,車二代們的表現各有不同。

極氪、深藍等穩步前進。其中極氪3月交付13012輛,同比增長95%,一季度共交付33059輛,同比增長117%。其中全新極氪001為品牌吸引了不少人氣,上市首月大定就突破3萬。

深藍3月交付13048輛,一季度共交付4萬余輛,CEO鄧承浩表示市場正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深藍G318于3月18日正式發布,或將成為品牌新的銷量增長點。
還有部分品牌在今年一季度實現逆襲,比如嵐圖。

數據顯示,嵐圖3月共交付6122輛,一季度共交付16345輛,同比增長188%。從去年下半年開始,3款產品升級后,嵐圖就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而新嵐圖夢想家是品牌絕對的銷量擔當,去年12月交付近5000輛,一度超過了別克GL8。

此外,還有以往領先的品牌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下滑趨勢,例如埃安,其3月銷量為32530輛,同比下降18.7%,一季度累計銷量為74153輛,同比下降7.7%。
值得注意的是,埃安今年的銷量目標為爭取實現70萬輛,不過按照如今的狀態,恐怕連去年48萬輛的成績都很難實現。

埃安銷量下滑,一方面是因為在價格戰之下,性價比優勢被削弱,例如比亞迪推出的榮耀版車型對它的打擊就不小。
另一方面或因網約車市場逐漸飽和。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新增網約車為85萬輛左右,其中埃安貢獻近22萬輛。毫無疑問,網約車就是埃安的銷量支柱。
所以,如何尋求網約車以外的市場以及如何摘下被普通用戶排斥的“網約車”標簽,是埃安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車二代品牌的表現依舊強勢,不過頭部品牌和新勢力還是有一定差距,首先排除造車實力的差距,那么問題可能還是出現在營銷與流量上。

在傳統大廠中,一超多強的局面仍在持續。

比亞迪依舊一騎絕塵,3月銷量為302459輛,同比增長約10萬輛。多款榮耀版車型的上市讓比亞迪銷量再上一個高度,今年一季度銷量為626263輛,同比上漲13.44%。
長安、吉利則緊隨其后。

其中,長安自主品牌3月新能源銷量超5萬輛,同比增長超47%,一季度銷量近13萬輛,同比增長超52%。
吉利3月新能源銷量共計為44791輛,同比增長超65%,一季度銷量為144125輛。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基本實現全面開花,銀河、領克、極氪等系列/品牌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都表現強勁。
雖然傳統大廠目前在聲量上可能不敵新勢力,不過今年開始,前者在“價格戰”表現出的絕對控制力,有資金、有實力可以耗下去,這是新勢力還無法做到的。所以,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誰。
最后,流量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

除了雷軍、余承東和李想外,其他大佬們也開始頻繁在社交平臺“營業”,例如長城董事長魏建軍于近期開通微博,并與雷軍進行多次互動;長安董事長朱華榮也加大了發博頻率。
當然,車企老大為自家代言的效果能否達到預期誰也不知道,但是他們能直接傾聽消費者心聲肯定不是件壞事,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