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英偉達GTC大會如約舉辦,發布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勛發表主題演講《見證AI的變革時刻》,推出了最新一代AI芯片架構Blackwell,同時還表示采用新架構的Blackwell的新一代AI圖形處理器(GPU),第一款Blackwell芯片名為GB200,將于今年晚些時候上市。據說,英偉達在其研發成本上就花費了約100億美元。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英偉達宣布將與比亞迪達成合作,未來比亞迪將選擇NVIDIA DRIVE Thor芯片驅動電動汽車。同時,比亞迪也將使用英偉達AI基礎設施用于培訓自動駕駛大模型。


看到這部分網友坐不住了,“為什么不用華為的芯片?”“比亞迪自己不是有芯片嗎?”,“只要用,咱就不買了。”....按道理說比亞迪的新車即將搭載時下最先進的芯片科技,理應是把期望值拉爆,為啥會產生負面的評論呢?
比亞迪牽手英偉達=強強聯合,互贏互利
有位網友分析得挺有道理,比亞迪用英偉達芯片確實有喜有憂,一方面英偉達確實讓車機算力強化,能夠支撐更多的AI應用,憂的是芯片是美國的,若比亞迪長期依靠,越發展到后面,或許會受到不利因素影響,享受最新技術的同時也會有所限制。

其實早在2023年,比亞迪與英偉達就智能駕駛技術方面達成合作,而且不是簡簡單單的合作,比亞迪還對包括 NVIDIA GPU、NVIDIA 網絡和 NVIDIA AI Enterprise 軟件平臺在內的 NVIDIA 數據中心平臺均有所投入,關鍵是盈利還不少,畢竟英偉達可是僅次于微軟和蘋果兩大科技巨頭的全球第三大公司,也是全球最高市值的芯片公司。

另外,比亞迪與英偉達也是互利互贏的,2023年比亞迪全年賣出302萬輛新能源汽車,今年2024年預估全年銷量會突破400萬輛,如此體量也是英偉達所看重的。所以比亞迪與英偉達的深度合作,能夠彌補比亞迪在智駕層面的短板,也能讓英偉達市值再度提升,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稱得上是強強聯合。
而除了比亞迪之外,應用英偉達芯片的國內車企,還有小鵬、理想、極氪以及昊鉑。
璇璣架構需要強大的芯片支撐
在2024年初,比亞迪就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全新戰略-整車智能,核心之一就是全新的“璇璣架構”。該架構能通過車機系統、云端AI+車端AI、車聯網+5G網+衛星網、傳感鏈+控制鏈+數據鏈+機械鏈,將人工智能覆蓋到座艙、智駕、三電、懸掛、車身等軟硬件系統上。所以,比亞迪需要強大的芯片作為架構支撐,然后選擇了老伙伴-英偉達。

英偉達的最新一代芯片究竟有多強大?英偉達DRIVE Thor將接替現在的DRIVE Orin,計劃于2025年實現上車。其統一了車輛中傳統的分布式功能,包括數字集群、信息娛樂、停車和輔助駕駛,以提高開發效率和更快的軟件迭代。該芯片使用了Blackwell架構,支持生成式AI,性能提升了8倍之多,能幫助車輛實現L4級自動駕駛。

當然了,比亞迪有信心也有資本走自研芯片的道路,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已經能生產80%以上的車規級芯片,芯片發展只剩下時間問題。而在前段時間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一項名為“半導體功率模塊、電機控制器和車輛”,該專利技術能達到雜散電感小且散熱效果好的效果。芯片與技術配套愈加成熟,想必下一代的比亞迪產品,在智駕層面上會有質的改變。

更重要的是,與英偉達合作,對比亞迪整車出口有很大推動作用,畢竟部分地區將華為列入重點“照顧”對象,選擇英偉達合作少了一些不穩定因素。就今年前兩個月,國內是傳統的賣車淡季,但在出口這塊業務上,比亞迪出口新能源汽車3.67萬臺,同比增長47.22%,目的地覆蓋全球六大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400個城市。
寫在最后
現在越來越多車企加入“華為朋友圈”,首批汽車行業伙伴就有傳祺、嵐圖、零跑、凱翼加入鴻蒙生態合作,長城與華為智行合作也初成見效,智能化領域越來越卷。而比亞迪與英偉達再次深度合作,沒有加入“華為朋友圈”,并不意味著比亞迪在智能化這塊就只能依靠英偉達,比亞迪還有于國內AI芯片大廠地平線合作。另外就如前文所說,比亞迪也在大手筆推動自動駕駛專用芯片的研發,多路線發展,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長遠的規劃,多路發展,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