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寧,李巍暨南大學法學畢業后,因為不擅長人際關系,20年來都在創業,沒打過一天工。創業失敗后,他意外發掘科普“基因”,拍200個視頻講量子力學、生命科學等,因為語氣特別催眠,獲網友關注。
雖然40歲才發現自己的擅長,但李巍說,未來有足夠的時間“努力做下去”。

社交恐懼癥,俗稱社恐。雖然網絡上經常有人“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但實際上的社交恐懼癥,遠不如網上所描述的輕松,它又被稱作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出對社交場景及公開場合的害怕、恐懼和擔憂焦慮,出現心慌、心悸、手抖等嚴重生理反應。
如何走出“社恐” 馴服心理猛獸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日常生活相處中,我們難以免除與人打交道的場合,社交恐懼癥患者如何去馴服心中的恐懼,參與到正常的人際交往,而不用消耗他們過多的心理資源呢?
1.心理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目前公認的最科學有效的恐懼癥心理療法。有點類似于系統脫敏,將患者暴露在不同假設的社交環境下對各種場景做出應對,訓練其社交技能,起初克服恐懼是艱難的,但在暴露的次數和聯系的頻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對最恐懼的社交場面也能較好應對。這種方法最好由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配合進行。
2.藥物干預治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通常是治療持續社交焦慮癥狀的首選藥物,如帕羅西汀或舍曲林,是很好的治療相關藥物。但涉及精神科的藥物,一定要向專業精神科醫生咨詢,診斷后再開出藥方劑量。
3.外部環境的肯定和積極鼓勵——永遠不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要求社交恐懼癥患者。社交恐懼癥患者會習慣性的回避,否定自己,所以在他們身邊的我們更應該鼓勵他們而非鞭策。不是單純推他們去接觸世界、擁抱人群,而是帶領著他們去與人群溝通,讓他們慢慢融入,尊重他們自己的社會時間和社交尺度。
4.用身體擺出強大的姿勢——當你覺得心里非常難受和局促的時候,可以試著讓自己的肢體舒展開來,別抱胸,別蜷縮著,用身體動作給心里的自己強大的暗示。這種方式被稱為“具身認知”。
我們的思想和身體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反應,我們身體的姿態也會觸發我們的思維。
如果你有文中提到的一些生理性癥狀的趨勢,請盡快尋求精神心理醫生的幫助。精神心理疾病和任何身體上的疾病沒有區別,切勿諱疾忌醫,讓自己長期處于社交恐懼癥的陰影下。走出來,曬曬太陽,陽光并非炙熱而是溫暖。